高醫-哈佛學術聯盟

KMU-Harvard Alliance

  • 陳美瑜 校友/醫師
  • 高醫-哈佛聯盟學術交流計劃主任
  • Director, Academic Exchange Program, KMU-Harvard Alliance

1995年,高雄醫學院與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各簽訂合作要點(Agreement),成立 Kaohsiung Medical College(KMC,1999年成為高雄醫學大學,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 KMU)-Harvard Medical School(HMS)-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HSPH)Alliance,簡稱為 KMU-Harvard Alliance,本文中再簡稱為Alliance。根據Alliance 的原意及多年來所設立的學術交流,本文將之稱為高醫-哈佛學術聯盟。Alliance 的主旨在鼓勵 KMU 和 HMS、HSPH 雙方的教授、學者、醫師及學生之間的學術交流,促進兩校在生物醫學研究及教育上的長足進步。它的成立為高雄醫學大學在學術里程碑上樹立了一個新紀元。

一、成立緣起與早期交流

(一)成立緣起與簽訂合作

Alliance 的醞釀開始於1991年。高醫內科蔡瑞熊教授在半百之年負笈美國 Boston 查理士河畔 (Charles River) 的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MGH),隨同他的門生—高醫醫學系19屆的李沐恩醫師學習分子生物醫學研究。李醫師當時剛完成 MGH 心臟內科臨床及研究的專科訓練,加入哈佛醫學院的師資陣容,擔任內科講師,專注於心臟血管基因調控的研究。師生兩人教學相長,互相嘉惠於研究領域中。

一年後,蔡瑞熊教授應高醫董事會聘請為高雄醫學院院長(是高醫首屆由校友擔任的院長, 後成為改制大學後之校長),匆匆整裝回國;但他嚮往學術研究的心志依然不減。蔡校長任內經常邀約李沐恩助理教授(於1992年升任)撥冗返回母校講學,協助分子生物研究室的設立。為了加速越洋技術指導及論文修正,李教授並引進纜線數據機(Cable Modem),促成母校網路和電子郵件的建立。1992年李沐恩助理教授也應MGH前心臟內科主任Edgar Haber教授邀約—即對Holter心律監測器 (Cardiac Monitor) 、毛地黃(Digoxin)、腎素 (Renin) 及血管緊縮素 (Angiotensin) 等抗體測定的發明及應用有卓越貢獻的 Edgar Haber1,2,3 教授的邀約,加入他在 HSPH 新成立的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的研究陣容,並擴展實驗室。為推動研究風氣,蔡校長便在此時指派同樣熱衷於醫學研究的幾位內科專科醫師到 Boston 參與研究進修,包括腎臟科蔡哲嘉醫師到李教授實驗室研習有關 1. 動脈血管硬化的分子致病機轉 2. 同胱胺酸 (Homocysteine) 誘發血管平滑肌細胞生長與基因調節 ; 黃尚志醫師到 Dr. Michael Zeidel 實驗室研習「阻塞性腎病變之腎小管運送障礙」 ; 胸腔內科鍾飲文醫師到 HSPH,Dr. Joe Paulauskis 的實驗室,研習有關氧化壓力 (oxidative stress) 以及環境汙染物如尼古丁(nicotine)、釩(vanadium)等,引起肺部發炎反應的分子致病機轉。

1995年,蔡校長和李沐恩教授深深體會到學術研究在醫學教育上的重要性,極力推動和HMS及HSPH正式的學術交流,獲得陳田植董事長全力支持及同意捐款個人資金100萬美元,分5年捐給KMC。讓KMC 得以和HMS及HSPH 議定Alliance 的成立。由李教授代表母校誠邀 Haber 教授 為 Alliance 的首屆主任,其下設立指導委員會(Steering Committee),由兩校相關首長組成。當年秋高氣爽的時節,李教授陪同 Haber 教授伉儷橫渡東西八千哩來到南台灣的母校,由陳董事長、蔡校長代表高醫在11月6日正式簽訂兩校的學術交流合作計畫,開啟了高醫創校40年來學術的新視野。

Alliance簽約日,左起附設醫院林永哲院長、高醫蔡瑞熊院長伉儷、陳田植董事長伉儷、 Haber教授 伉儷、李沐恩教授。

Alliance簽約日,左起附設醫院林永哲院長、高醫蔡瑞熊院長伉儷、陳田植董事長伉儷、 Haber教授伉儷、李沐恩教授。

1996年初夏,陳董事長、蔡校長及附設醫院林永哲院長在董事會楊明仁秘書陪同下,抵達哈佛大學,由李沐恩副教授(於1996年升任)安排正式拜訪哈佛大學校長、醫學院及公衛學院首長,以求深入了解哈佛臨床醫學、醫學研究及教育的發展。Alliance 的指導委員會在哈佛開會並議定雙方學術交流的詳細準則。

(二)早期交流與人事變遷

高醫醫師前往哈佛研究進修持續進行。內科顏學偉醫師於1997年一月到李沐恩教授實驗室,展開為期兩年的研究進修;主題為「EPAS1調節區的篩檢、複製、基因定序及功能分析」。1997年也是令人傷心的一年,Haber教授歷經艱辛抗癌年餘,在楓葉盛紅的十月揮別人世。其後,HSPH 教務長 Dr. Ware 邀請李沐恩教授繼任 Alliance 的主任及心血管疾病防治中心的代主任,並邀請和高醫長久密切合作的 HSPH 職業醫學和流行病學教授 David Christiani 加入 Alliance 的指導委員會。

1999年八月盛夏,預計參加高醫大北美校友會前夕,蔡校長不幸遽然病倒,校務由陳瑩霖副校長暫代。李沐恩教授專程返回母校探望蔡校長;同時拜會陳董事長,繼續推動 Alliance 學術交流事務,與董事會陳建道秘書、方惠芳秘書及校長室鍾飲文秘書等討論醫師教師及醫學生進修事宜。

2000年欲暖還寒的四月,李沐恩教授因為外科手術併發症驟然辭世。陳董事長專程致電慰問筆者(與李教授同為高醫醫學系19屆,兩人在1980年結褵),並表達將延續李教授重視 Alliance 學術交流之遺志。陳董事長和陳瑩霖代校長迅速以越洋電話和筆者多次商討後,決定聘請 David Christiani 教授和隨李教授做研究訓練的 Mark Perrella 助理教授 共同為 Alliance主任。同時邀請筆者 擔任Alliance 顧問 (2006年八月由余幸司校長聘任筆者為 Alliance 學術交流計劃主任,2014年由劉景寬校長加聘為高醫大美洲教育中心主任),以校友身份做為兩校溝通的橋樑,也聘請曾隨李沐恩教授做博士後研究的葉秀芳博士為財務主任。

2000年七月,高醫大新選聘的王國照校長自 University of Virginia 返台正式就職,特別重視國際交流,尤其是與美國各大學的建教合作。2001年六月,王國照校長在董事會陳建道秘書陪同下飛抵 Boston,參觀 Christiani 教授及 Perrella 教授接掌的實驗室,聆聽研究報告。並由筆者籌辦大 Boston 地區高醫大校友會歡迎王校長,簡介 Alliance 的成立起源及發展。再由王校長報告母校近期的進展與未來的展望 。

二、Alliance 學術交流五大方向

(一)高醫大的醫師及教師在哈佛的學術研究

哈佛實驗室進修時間高醫教師研究題目
Perrella 2000年03月-
2002年02月
張永福 以動物和細胞模式探討脊椎肌肉萎縮的分子機轉
Perrella 2000年07月-
2003年06月
陳彥旭 動脈硬化和敗血症的基因調控
Perrella 2006年02月-
2008年02月
洪啟智
  1. 血紅素氧化酶 (Hemoglobin Oxygenase)的基因調控與格蘭氏陽性菌敗血症之關係
  2. 第一型高流動性群蛋白質 (HMGB1, high-mobility group protein 1) 在發炎反應中的角色
Christiani 1999年09月-
2000年08月
何啟功 工作塲所中硫酸的暴露在引發頭頸部癌的風險所扮演的角色
Christiani 2007年08月-
2010年01月
許超群
  1.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之基因感受性
  2. 不同感染源與致病菌對急性呼吸窘迫症的影響
  3. 肺癌之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
Christiani 2009年08月-
2010年07月
吳宜珍
  • 由石蠟包埋的切片組織淬取的RNA分析肺癌的全基因表現
  • 癌症基因相關性研究在食道腺癌的應用

(二)高醫大醫學生赴哈佛醫學院附屬醫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 Affiliated Hospital, HMSH) 見習

2000年李沐恩教授辭世之後,當時校長室鍾飲文秘書便和 Perrella 教授接續李教授之規劃,安排6位高醫大醫六學生在暑假到 HMSH 做為期一個月的臨床見習,由 Alliance 贊助學費,高醫大贊助旅費。此項見習在往後每年暑期持續進行。其後筆者考慮到每年七月是各大醫院醫師們交接時期,又是 Boston 觀光盛季,租屋不易:提議將此見習改成高醫大的選修課程並調整學生赴 HMSH 的月份。高醫大教務處於2007學年度完成課程修改,訂定這項見習為4學分選修課程,並制訂甄選學生標準,並由高醫大國際學術交流中心 (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CIAE) 吳明蒼主任與筆者相商, 將贊助獎學金依甄選成績分層頒發。此項政策延續至今,總計至2016年七月止,前往 HMSH 臨床見習的高醫大醫學生共有145位。

(三) HSPH 研究生到高醫大的學術交流

在1997年李沐恩教授繼任 Alliance 主任後,便曾安排 HSPH 生物統計博士班研究生 Mr. William Goggins 到高醫公衛學院,隨葛應欽教授做為期一年的博士後研究,並擔任校內其他部門的統計顧問。2003年 CIAE 吳明蒼主任考量到高雄特有的工業城市的地理優勢及高醫環境醫學的完善課程,和 Christiani 教授共同籌畫,在2004年開始提供 HSPH 職業衛生系博、碩士班學生在寒假到高醫大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與高醫的博、碩士班學生一起修習工廠見習課程,學費與住宿費由高醫大、旅費由 Alliance 贊助。因為 HSPH 給予這課程2.5學分的認可,所以這項國際交流活動頗受教育部的重視。第一年由吳明蒼主任順利申請到教育部的國際學術交流之相關補助 ; 之後持續由高醫 CIAE以及 Alliance 贊助。至2017年6月止,共有103位 HSPH 博、碩士生完成這項課程。

以上(二)和(三)兩項學生交流也是高醫大日後獲得教育部的教學卓越和頂尖研究計畫補助的重要一環。

(四) 邀請國際學者到高醫大學術演講

為提高知識及研究層面,筆者在2005年向 Alliance 指導委員會提出邀請國際學者演講暨教學系列的構想,其後與 KMU-CIAE 共同籌畫下列活動:

活動日期美國/哈佛學者講題/主題Alliance 計畫主任高醫大 CIAE 主任
演講 2005年12月 葉秀芳 血管疾病時富含Cystein (半胱氨酸)的第二型蛋白 陳美瑜 田英俊
演講 2007年06月 陳珠璜 (高醫醫19校友) 負電性低密度脂蛋白(LDL)的結構特徵和訊息定位 陳美瑜 田英俊
演講
教學
2009年11月
  • V. Bijol (病理科, 以下為腎臟科)
  • B. Enker,
  • L. Hisao,
  • J. Seifter
HMS的Brigham and Women’s Hospital (BWH)專科醫師在高醫大「腎臟週」協同教學5天 陳美瑜 吳明蒼
演講
教學
2010年12月
  • V. Bijol,
  • M. Denton,
  • L. Hsiao,
  • J. Seifter
同上 陳美瑜 林成龍
演講
教學
2011年03月 D. Christiani 體組織分析在癌症分子流行病學的應用 陳美瑜 林成龍
教學 2011年10月及
2012年10月
V. Bijol,
J. Seifter
在高醫大「腎臟週」協同教學5天。 陳美瑜 林成龍
教學 2013年10月 V. Bijol,
J. Seifter
同上 陳美瑜 鄭丞傑
演講 2014年04月 Dr. Ik-Kuyan
Jang
在高醫大舉辦心臟學演講 陳美瑜 鄭丞傑
教學
演講
2014年06月 R. Chung
D. Cohen
在高醫大「肝臟週」協同教學及在臺灣肝臟研究學會演講 陳美瑜 鄭丞傑
演講 2014年06月
  • C. Chen
  • R. Chung
  • D. Cohen
  • O.Yokosuka (註2)
高醫大舉辦國際性肝臟研討會 陳美瑜 鄭丞傑
教學 2015年04月 J. Seifter 在高醫大「腎臟週」協同教學5天 陳美瑜 鄭丞傑

有關腎臟週的協同教學,筆者在2008年首次向 Seifter 副教授提出構想和邀請。Seifter 是 HMS 內科副教授及 BWH 腎臟專科醫師,對腎臟生理學尤其是電解質平衡有獨到的見解。2009年楊瑞成教務長訪 Boston 時,由他指導的高醫生理科博士畢業生、當時在 BWH 腎臟科擔任研究員的呂宗禧校友協助和 BWH 腎臟科商議,正式邀請 Seifter 教授組成的腎臟教學團隊到高醫大腎臟教學週協同教學。將 HMS 的教材及教學模式帶到高醫大。五天課程涵蓋了腎臟、生理、病理及臨床診斷和治療上重要的認知。

前第二排左二起:郭美娟醫師、黃尚志醫師、Seifter教授、Dr. Lily Hsiao、 蔡哲嘉醫師、林成龍主任

前第二排左二起:郭美娟醫師、黃尚志醫師、Seifter教授、Dr. Lily Hsiao、蔡哲嘉醫師、林成龍主任

2011年三月 Christiani 教授應高醫大頂尖中心邀請來演講及教學;並到工業區的小港醫院參訪。Christiani 教授此行也獲陳董事長捐助個人資金臺幣三百萬元,以擴大 Alliance 的運作。

(五)提供 HMS 醫學生到高醫大附設醫院 (KMUH, 以下簡稱高醫附醫)臨床見習

2010年筆者向 Alliance 指導委員會建議,選擇在美國較罕見而在臺灣較普遍的疾病匯集成選修專科,供 HMS 醫學生到高醫附醫見習及了解臺灣的醫療制度。經過和 Seifter 教授詳細討論後,選定傳染病科(著重在肺結核和熱帶疾病, 例如登革熱)及癌症專科(著重在與檳榔相關的口腔癌、咽癌、喉癌、食道癌及與B、C型肝炎相關的肝癌)為兩大選修項目,每學年由 Alliance 補助2名旅費,高醫大允許免交學費及住宿費。經筆者返回高醫大與董事會及校院首長相商後,2011-2012學年度開始接受申請。課程表及講義由侯明鋒學術副院長協調有關臨床科目編印,並由余幸司校長審核底定。

三、2012 年劉景寬校長上任後, Alliance 學術交流的進展

(一)邀請國際學者到高醫大學術演講

繼腎臟週之後,筆者在2012年初邀請 HMS David Cohen 教授到高醫大參與肝臟週教學及肝臟研究指導,獲得 Cohen 教授的首肯。 Cohen 教授是 HMS 內科及哈佛暨麻省理工學院健康科學及技術系 (Harvard-MIT Division of Heal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的教授,也是 BWH 肝臟內科主任。他專長於家族性高膽固醇的診斷和治療,及膽固醇在肝臟代謝的研究。2013年仲夏,劉景寬校長和陳宜民副校長訪問 HMS 時正式邀請 Cohen 教授,希望提升高醫肝臟內科之教學與研究發展。

左起:陳宜民副校長、Cohen 教授、劉景寬校長攝影於Cohen教授辦公室

左起:陳宜民副校長、Cohen 教授、劉景寬校長攝影於Cohen教授辦公室

Cohen 教授也提出邀請他的朋友 Raymond Chung 一起訪問高醫大。Chung 是 HMS 內科副教授,也是 MGH 肝臟移植內科及肝臟部門主任,專長於C型肝炎的生態研究和治療,經過安排,兩位在2014年6月底到 高醫大:

  1. 在肝臟週協同教學:此次教學, 經校方指示, 改由後醫學糸主辦,國際事務處協辦。課程由醫學系陳彥旭主任及肝膽外科郭功楷醫師安排。
    Cohen教授的教學主題是:
    1. 非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s (NAFLD))
    2. 脂肪及脂蛋白的生理及藥理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of Lipid and Lipoprotein)
    3. 家族性高膽固醇症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Chung教授的教學主題則是:
    1. 末期肝病的生理及病理 (Pathophysiology of End Stage Liver Disease)
    2. 處在生命邊緣的肝臟-血色素沉著病 (Liver on the Edge-a case of Hemochromatosis)
    3. 肝炎的最新治療 (Current treatment for Hepatitis)
  2. 參與在高醫大舉辦的國際肝臟研討會: 此研討會由高醫大肝炎學術研究中心、高醫附醫肝炎防治中心、高醫附醫肝膽胰內科及台灣肝臟學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Cohen 教授的講題是 「Theme2的管控, 養份代謝及能量的動態平衡 : 對非洒精性脂肪肝發病機制的影響」 (Theme2 Regulation, Nutrient Metabolism and Energy Homeostasis: Implications for the Pathogenesi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Chung 教授的則是 「C型肝炎治療的進展 : 最後爭戰的開始 」(Advances in HCV Therapy: The End Game Begins)
  3. 討論未來學術研究的合作:
    1. Cohen 教授和德州心臟中心 (Texas Heart Institute, THI) 教授暨高醫大客座教授兼血脂中心 (CLB) 主任陳珠璜 (Chu-Huang Mendel Chen) 會面,討論未來血脂研究的合作。Cohen 教授在2016年7月由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 and NewYork-Presbyterian/Weill Cornell Medical Center 聘為胃腸肝膽科主任,並擴大研究資源。此後透過高醫大人才躍昇計劃的資源,陳珠璜教授和Cohen 教授將繼續研究的合作。筆者也建議在 Cohen 教授因研究合作訪問高醫大時,一併舉行肝臟週教學,學生肝臟研討會及國際肝臟研討會。
    2. Chung 教授也和代表高醫附醫肝膽科的余明隆副院長會面,商討將來C型肝炎共同研究的方向。雙方在2016已共同發表一篇研究論文。余明隆教授並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到 Chung 教授實驗室做一年的研究進修並發表一篇論文。
  4. 由 Cohen 教授 介紹 HMS 的 MD-PhD Program 做為高醫大設立這個雙學位的參考,以培育兼具理工思維的的臨床醫師來促進生醫及生技研究的發展。
  5. 在台灣肝臟研究學會 (Taiw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TASL) 演講: Cohen教授:「非洒精性脂肪肝: 西方透視」(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Western Perspective ). Chung教授:「C型肝炎病毒的自動消失或慢性化的免疫機轉」 (Immunology of Spontaneous HCV Clearance and Chronicity) 。

2013年劉校長和陳副校長也指示筆者安排高醫大和 MGH 心臟內科的學術交流,我們在7月探訪 MGH 心臟內科主任 Dr. George. W. Dec Jr.,由他為我們介紹 MGH 心臟中心 (Heart Center)。該中心提供病人心臟內外科及麻醉科醫生、心臟護士、資訊和技術人員整合的服務。接著由和李沐恩教授同時在 MGH 心臟內科接受研究訓練的 Ik-Kuyan Jang 教授 介紹他最近的研究,即光學相關斷層掃瞄的註冊計劃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Registry) 。Jang 是HMS 的內科教授,也是MGH 心臟內科專科醫師及心臟生理和影像實驗室主任。Jang 教授 在此行也邀請高醫附醫加入這一個國際性的註冊計劃。然後引導我們參觀他的研究實驗室和 MGH Lunden Building。這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門診和住院中心,其中包括開刀房及診斷操作室 (Procedure Room)。 離去之前 Jang 教授還帶我們瀏覽了世界第一個公開使用乙醚麻醉來進行手術的「乙醚圓頂建築 (Ether Dome)」 。經過一番安排,Jang 教授在2014年春天來臨時到達高醫大 :

  1. 介紹OCT的研究及示範實際病人操作。
  2. 演講「冠狀動脈阻塞血塊的偵測 」。
  3. 和學生討論如何成為一個醫學科學家 (How to become a physician scientist)。
  4. 面談並甄選 高醫附醫心臟內科有興趣到他研究室接受研究訓練的醫師。議定鄭凱鴻醫師接受OCT的研究訓練。鄭醫師在2014年9月到Jang教授實驗室進修,在2015年3月-2016年3月轉換到Marrielle Sherrer-Crosbie副教授的癌症心臟超音波研究室(Cardio-oncology and Echocardiography) 繼續進修。迄今發表了3篇研究論文。
  5. 在台北的台灣心臟學會演講「冠狀動脈病理的認知 」(Insight into Pathology of ACS)。

左起陳宜民副校長、George. W. Dec Jr. 主任、劉景寬校長、 Jang教授 攝影於Dec Jr. 主任辦公室

左起陳宜民副校長、George. W. Dec Jr. 主任、劉景寬校長、 Jang教授攝影於Dec Jr. 主任辦公室

(二)提供 HMS醫學生到高醫附醫見習

此項見習在2011-2012學年正式開始, 到2015年共有8位 HMS 學生完成見習。2010年筆者和鍾飲文教務長訪問 HMS 註冊組時,鍾教務長提出見習成立後,希望 HMS 應允雙方醫院見習的學費互惠。經過筆者在往後兩年的繼續溝通,此項互惠從2013-2014學年正式開始,並追溯到2011-2012年及 2012-2013學年。這項學費互惠為漸減的 Alliance 資金提供一個緩衝的作用。2015-2016學年有4位HMS申請這項見習,我們維持由Alliance提供兩位學生來回經濟艙機票費用的一貫規定。另由筆者和HMS Scholar of Medicine Office 協商,由該辦公室提供另外兩位學生機票費的補助,KMU則豁免4位學生的學費。

這項選修內容的設計著重在貫連學生 :

  1. 對病人的詳細問診及觸診
  2. 到檢驗室,放射科及病理室觀察對診斷的輔助
  3. 加上對台灣社會形態和文化對疾病的影響的了解 (比如嚼檳榔對口腔癌埋下的誘因等), 來思考及確定疾病的診斷。
  4. 再加上對治療及追蹤計劃的學習,(包括進入開刀房觀摩手術等) 求得對疾病融會貫通的了解。

此項選修群集醫牙科教師的精カ和時間,提供頗獲HMS學生好評的醫療及社會文化的見習。雖然HMS學生希望能改成親自照顧病人的實習方式,但因醫療法規的不同,選修內容的設計及語言的考量,目前不計劃改變見習方式。

(三)國際醫療服務

2013年初夏,筆者返回高醫大和劉校長、陳宜民副校長及陳建志董事會談 Alliance 事宜時,提及閱讀方惠芳前秘書介紹的有關Paul Farmer教授海地醫療服務一書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 而提出支援海地醫療服務的構思,希望和 Farmer教授的團隊合作,擴展高醫大的國際醫療服務。

Paul Farmer 是國際知名的人道主義者和人類學家,也是 HMS 全球健康和社會醫學系 (Global Health and Social Medicine) 的大學教授 (University Professor,這是哈佛大學給予傑出教授的最高頭銜) 及主任,並擔任BWH全球健康平等部門 (Division of Global Health Equality) 的主任,也是非營利的醫療志工團 Partners in Health (PIH, 海地語Zanne Lasante) 創辦人之一4,及聯合國社區醫學 (Community Medicine) 和海地醫療經驗的特別顧問 (註2) 5

2012年劉校長和陳副校長訪問 HMS 時,因 Farmer教授長年在非洲治療病人並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 於是我們和他的主要副手 Dr. Claire Pierre會談並提出 :

  1. 高醫大支援海地醫療服務的意願。
  2. 邀請 Farmer教授和 Dr. Pierre 為高醫大新成立的醫學研究所的熱帶醫學衛生系 (Tropical Medicine and Global Health) 碩士班和博士班的客座師資。
  3. 高醫大和台灣政府合作提供獎學金資助海地學生到高醫大熱帶醫學衛生系修習碩士或博士學位。
  4. 高醫大計畫資助有興趣的教師到 Farmer教授 在HMS的系上修習學位。

Dr. Pierre也為我們介紹Partners in Health (PIH) 在海地山區新建教學醫院Mirebalais Hospital 的近況,並邀約高醫大專科醫師加入該醫院住院醫師臨床訓練的指導。

2014年寒冬滯留的3月初,筆者偕同陳宜民副校長及高醫大傳染科鄭宇辰醫師拜訪 Farmer 教授,重述以上4個提案,及鄭醫師將到 Mirebalais 醫院加入訓練該院住院醫師陣容的意願 。Farmer 教授則為我們 :

  1. 簡述他參與國際醫療的經過。
  2. 簡介他的老師 Arthur Kleinman教授6以人類學者暨醫療工作者的角色, 觀察台灣和大陸社會文化對醫療體系造成的影響。
  3. 提出希望高醫附醫提供病理專科醫師到 Mirebalais 醫院,協助解剖病理的診斷。
  4. 也希望高醫大提供微生物專業人員,協助該院微生物實驗室的設立、工作人員的訓練及診斷能力的增強。

左起 : 陳美瑜醫師、Paul Farmer 教授 、陳宜民副校長、鄭宇辰醫師 攝影於Farmer教授辦公室

左起 : 陳美瑜醫師、Paul Farmer 教授 、陳宜民副校長、鄭宇辰醫師 攝影於Farmer教授辦公室

這項交流,因為外交政策,經濟考量及高醫大專科人員難以調度而暫時延緩。

四、醫學教育的研發

2013年劉校長和陳副校長及筆者也拜訪了 HMS 校長 Jeffrey. S. Flier, 為他簡介 Alliance的運作。

左起劉景寬校長、HMS Dean J. S. Flier、陳宜民副校長、陳美瑜醫師 攝影於Dean Flier辦公室

左起劉景寬校長、HMS Dean J. S. Flier、陳宜民副校長、陳美瑜醫師攝影於Dean Flier辦公室

Dean Filer 在認識 Alliance 建立的學術交流後,建議我們探訪 HMS 醫學教育長 Joel Dienstag。因時間無法配合,改由 Seifter教授 臨時安排訪問 Ronald Arky教授。Arky 是 HMS 內科及醫學教育部的教授,並是 HMS Francis Weld Peabody Seciety 的導師 (Master) 。HMS為提供學生學習及生活全面照顧,設立了五個中心, 即 Society,每一個學生被分配到五個中心的一個。

Arky 教授對 HMS 的 1.臨床醫學前及臨床教育課程 2.雙學位制課程的設計以及 3.新學制 (New Pathway)7 及它的課程(註釋3)的設立有極大的貢獻。典型美國醫學生教育是4年畢業,5年的新學制則為願意多修習一年的學生提供不同的醫學生涯,如:

  1. 雙學位,如 MD (Medical Doctor,醫學士)-MPH (Master of Public Health, 公共衛生碩士)、 MD-MPP ( Master of Public Policy,公共政策碩士) 。
  2. 進行學術研究,為將來研究生涯鋪路。
  3. 多研修一年的醫學課程。

這些經驗將是我們改進高醫大醫學教育的參考。我們預計將來由醫學院的首長正式拜訪 HMS 的醫學教育首長,做進一步的認知和計劃。

2017 年11月,高醫大臨床教育部蔡哲嘉主任、醫學人文呂佩㯋主任及教師發展中心郭玏楷主任到Boston 參加美國醫學院學會( AAMC, Associs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的年會。由筆者和HMS醫學教育部 Dean Edward Hundert 聯繫後,Dean Hundert 指派HMS 初級保健中心教育副主任 ( Associate Director of Education, HMS Center for Primary Care), 也就是Walter Bradford Cannon Society Advisory Dean and Director 的 Sara Fazio 副教授和三位高醫大教師會面。並詳細介紹Pathways 以及最新版本的 醫學實踐( Practice of Medicine ) 課程。

五、結語與期許

Alliance 的成立,淵源於李沐恩教授嚮往醫學研究的赤子般的熱誠,蘊涵了蔡瑞熊校長與李沐恩教授師生間以知識相惜的情誼,灌注了校友對母校深濃的情懷及對醫學教育及醫學研究發展的遠見, 更涵蓋了陳董事長寬大的胸懷。而其後,感謝王國照校長、余幸司校長、劉景寬校長之察納筆者建議,而積極規劃用心推動教師與學生之學術交流。Alliance 在提昇高醫的學術地位上已跨出重要的步伐 ,並有令人嘉許的成果。往後在既有的活動上更要精益求精,如:擴展腎臟週肝臟週模式到其他臨床專科,提昇醫學教學水準 ; 將腎臟週模式推進到研究層面,為高醫大儲備研究人才 ; 設訂章程獎勵心向研究的高醫人出國接受研究訓練,並保護學者的研究時間 (protected time),使受過嚴格研究訓練的高醫人,有充分的時間繼續研究。畢竟,在轉譯醫學的新時代,學術研究是推動臨床醫學的主力。這個研究目標需要大規模的制度改革,但相信是使高醫大在眾醫學院中出類拔萃的準則之一。期盼所有高醫人秉持對學術研究與醫學教育的熱誠同心協力,使高醫大繼續更新和進步。

註釋

1. Dr. Yokosuka是日本千葉大學醫學院教務長及腸胃科和腎臟科主任及教授。

2. 1983年Farmer教授在HMS醫學生暨人類學博士班學生時代,就開始以個人微薄力量和天主教教會合作,在海地山區為最貧窮的病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1986-1987時期愛滋病已如火如荼地在海地散佈。Farmer教授就在此時以募得款項在Boston設立非營利的 Partners in Health,主旨在為Boston地區和國際的窮苦病人提供直接的醫療照顧,進行有關的醫學研究和為窮苦病人爭取應有的權利。PIH以社區醫學模式,低成本的運作來治療愛滋病的窮苦患者,尤其是同時感染多種抗藥性肺結核 (Multidrug Resistant T.B) 的病人,很快地將醫療服務擴張到海地12個地區及世界其它10個國家 4, 5

3. 新學制課程(New Pathway Curriculum)7:在2006學年起,將四年的時間整合為生物, 社會,行為和臨床科學。在頭兩年,重點放在與社會科學和行為科學密切相關的生物科學領域。第三年開始以臨床科學為前列,教育地點從學校的 Tosteson 醫學教育中心(TMEC, Tosteson Medical Education Center)轉移到與學校相關的多家醫院,診所和醫療機構。

從2015年8月開始,哈佛醫學院又推出了一個創新的新課程 – Pathways8。 這 個大大修 改的醫學課程包括了培育主動學習和慎重思維的教學方法; 提早接觸臨床經驗; 以及為學生量身定制的基礎/人群科學(population science) 的經驗,以為每個學生提供個人專有的學習路徑。

References
  1. MARSCHALL S. RUNGE, M.D., PH.D., CHRISTOPH BODE, M.D.,* CAM PATIERSON, M.D: Profiles in Cardiology: A Tribute to Dr. Edgar Haber. Clin. Cardiol. 22, 681-682 (1999)
  2. Dzau VJ, Re, RN : In Memoriam: Edgar E. Haber, 1932-1997. Hypertension 1998; 31: 1-2
  3. Willerson JT, Edgar Haber MD: Innovative scientist, mentor, and leader in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Circulation 1998; 97:713-7 I4
  4. http://www.pih.org/pages/our-founders
  5. http://www.achievement.org/achiever/paul-farmer
  6. http://www.fas.harvard.edu/~anthro/social_faculty_pages/social_pages_kleinman.html
  7. https://hms.harvard.edu/departments/medical-education/md-programs/new-pathway-np
  8. https://hms.harvard.edu/departments/medical-education/md-programs/pathways

Go to top